【警示案例】
2023年2月居民王某(55歲)接到自稱是保監會的工作人員的電話,對方宣稱王某所持有的重疾保險存在欺詐,繼續持有保單將會蒙受巨大經濟損失,可以幫助退95%的重疾險的保費為由,用QQ、微信和其聯系,聲稱要將其銀行卡中的錢轉到指定賬戶中,才能退保費,否則退回的保費會被扣走,并要求王某進行視頻會議和屏幕共享,最后引導王某進行網絡貸款,合并銀行卡中的錢財一起轉走,總計被騙275000元!
【警惕非法“代理退保”套路】
套路一:假冒身份、虛假宣傳。非法“代理退保”組織或個人冒充監管部門、保險公司工作人員或法律工作者,利用QQ群、微信群、朋友圈、短視頻、網絡論壇、電商平臺等渠道進行虛假宣傳。
套路二:謊言欺騙、慫恿退保。謊稱消費者所購買的保險產品“保險公司存在欺詐,多名消費者已經投訴”,或欺騙消費者“繼續持有保單將會蒙受巨大經濟損失”,慫恿消費者進行退保。
套路三:誘導代理、非法牟利。謊稱可以為消費者辦理“全額退保”,誘導消費者簽署代理退保服務協議,甚至以扣留保單、身份證件等手段對消費者加以控制,牟取高額的“代理退保”咨詢費、手續費。
套路四:偽造證據、要挾退保。唆使消費者無視合同約定,慫恿或替代消費者通過電話錄音、微信聊天等方式誘騙銷售人員回復,進行虛假取證;或者通過偽造微信聊天記錄、捏造違規銷售的虛假事實,以要挾保險公司全額退保。
套路五:切斷聯系、反復施壓。切斷消費者正常維權通道,阻止消費者和保險公司、監管部門的有效聯系,慫恿或替代消費者采取纏訪鬧訪等過激行為。以維權舉報為名,煽動消費者通過多次、反復向監管部門惡意投訴等方式向保險公司施壓。
【如何做到理性維權】
一是了解保險,理性購買、謹慎退保。
二是認清資質,正規渠道辦理保險業務,可通過中國銀保監會官網“在線服務”欄目查詢確認保險機構資質。
三是理性維權,拒絕非法“代理退保”行為。消費者可直接向保險公司投訴,可向行業調解組織申請調解,也可向仲裁機構提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。
四是保護隱私,防止個人信息外泄。如發現自身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為侵害,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