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背景:交通事故受傷,跨省治療賠償金額引紛爭
202X年X月X日,保險公司承保車輛在B市某路口人行橫道處,與由北向南騎行的學生A某發生碰撞,致其頭部受傷。因傷者主訴癥狀嚴重,家屬先后赴北京等地治療,并主張傷殘鑒定。案件因治療周期長、訴求分歧大陷入停滯。
服務過程:精準介入破僵局,法理融合化分歧
1. 專業評估,把握調解時機
我公司持續跟蹤傷者康復情況,經醫學評估確認傷情基本穩定且未達傷殘標準后,第一時間啟動調解程序,避免“人傷黃牛”介入加劇矛盾。
2. 情理法結合,破解訴求壁壘
調解初期,家屬提出20余萬元賠償訴求,包含傷后補課費、異地住宿費、餐費等爭議項目。我公司理賠團隊逐項審核索賠資料,援引《民法典》侵權責任編、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》等規定,結合同類法院判例,向家屬出具《賠償項目合理性分析報告》,明確剔除無法律依據的費用項。
3. 柔性溝通,重塑信任橋梁
針對家屬對理賠流程的不熟悉,團隊以“學生傷者學業影響、家庭照護壓力”為切入點,8次面對面溝通+15次線上答疑,用通俗語言解析賠償標準,同步提供《人傷理賠指南手冊》。最終,家屬認可我司擬定的5萬元一次性賠付方案,涵蓋醫療費、護理費、營養費等法定賠償項目,爭議耗時35天圓滿化解。
案例總結:復雜人傷案件的“調解三重奏”
1. 時效把控:針對治療周期長的案件,建立“治療-評估-調解”動態跟蹤機制,在傷情固定后48小時內介入,壓縮黃牛介入空間。
2. 專業賦能:依托“法律專家庫+醫學顧問團”雙支撐,以數據和判例為支撐,讓賠償方案“可量化、可追溯、可信服”。
3. 溫度服務:面對學生群體,踐行“理賠有尺度,服務有溫度”理念——主動協調學校出具學業證明、推薦康復資源,用“家長視角”溝通替代機械理賠,讓糾紛化解兼具法理剛性與人文關懷。
服務啟示:金融糾紛調解不僅是法律規則的適用,更是“專業判斷+情感共鳴”的雙向奔赴。我公司將持續以“事前預防、事中介入、事后復盤”全流程服務,破解“信息不對稱、流程不透明、溝通不順暢”痛點,讓每一起理賠都成為“和諧金融”的生動注腳。
內蒙古分公司